《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08-2012)》解读

发布时间:2009-04-22 阅读数:40256
        省政府近日正式发布《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08-2012)》,对未来5年我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行重大战略部署。这是我省“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的第一项计划。该计划的制订工作由省科技厅牵头负责,今年2月启动。在省政府领导直接指导下,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等23个有关部门及11个地市科技局共同参与,经过深入调研、反复修改而成。
  实施计划有什么重大意义?在我省经济调整转型提升的关键时刻将发挥什么作用?省科技厅厅长蒋泰维表示:“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既是对《浙江省科技强省建设与‘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化、细化和具体化,又是我省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重大举措,必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制造大省向创造大省跨越,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蒋泰维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进步,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显现,有力地促进了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但目前,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仍然存在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科技物质基础条件薄弱、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在当前经济发展开始进入高成本、高约束时代的形势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显得更加迫切。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都会带来重大的产业革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和中心环节。蒋泰维说,研究开发(R&D)经费占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和R&D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和企业发展方式和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为此,行动计划确定了我省到2012年R&D占GDP比重要从目前的1.52%提高到2.2%的奋斗目标。
  根据行动计划,我省今后几年应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服务经济转型升级:
  ——大幅提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一方面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在通信设备、软件、生物与新医药、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和新能源等6个高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组织实施网络和通讯技术及装备等重大科技专项,掌握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力争5年后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翻一番,达到155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达26%;另一方面通过应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纺织服装、皮革塑料、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通用设备制造、建筑材料、船舶修造等6个重点行业的规模、效益和技术水平均居全国前列。到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0000亿元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
  ——大幅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种子种苗、农业生物、设施农业、精准农业、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治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做强主要动植物种子种苗、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等10个农业高科技产业,做优粮油、果蔬、禽畜、水产等10个传统农业。建立以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为创新源头、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为创新主体、责任农技员和科技特派员为纽带的农业技术创新与服务体系。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科技富民强县、低收入群众科技增收、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五大促进行动。
  ——大幅提升服务业创新能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发展科技型生产性服务业,加快软件、文化创意、动漫、传媒出版、广播电视等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动现代商贸与现代物流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发展技术市场、科技会展和科技中介机构;提升消费型服务业水平,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在金融、教育、卫生等服务产业,推进智能交通、远程教育、数字卫生、数字社区,力争将第三产业比重从原来的40.4%提高到45%左右。
  ——大幅提升节能减排、资源环境领域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技术创新,攻克和推广一批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废弃物资源化等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加强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技术创新,攻克一批“三废”排放削减、废弃物循环利用和环境污染整治关键共性技术,推广应用成熟的减排和“零排放”技术,发展环保产业;加强海洋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海洋船舶、海洋生物、海洋渔业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突破口在于大幅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参与起草行动计划的科技管理专家、省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宁建荣研究员表示。
  宁建荣说,一项成果从研究开发到转化和产业化,涉及到体制机制、政府政策、教育、人才、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因此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近年来,我省已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今后,要进一步在七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完善落实科技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引导全社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重点抓好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府优先采购等一系列财税政策的贯彻落实和督促检查,降低企业创新成本。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探索兴办科技担保公司、小额科技贷款公司和科技开发银行,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贷款支持。大力发展创新文化,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不断加大投入,真正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主体、风险承担和创新受益的主体。以创新为驱动,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产权结构,鼓励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出资和参与收入分配政策,探索推行期权期股,推进知识资本化。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以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引导和促进企业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鼓励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以股份制、理事会等多种形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创新平台和载体,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共同致力于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加快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加快实施“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和“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鼓励和支持以企业为主引进一大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持续研发能力,并能实施重要产业化项目的海内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大力培养、引进创新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造就一支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创新人才队伍。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新素质培养工程,培养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创新意识、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企业家。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大批高技能的生产一线创新人才。发挥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加强科技宣传与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加快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和载体,改善科技创新基础条件。采取股份制、理事会、会员制等多种形式,跨地区、跨单位整合科技资源,强化公共服务,建设好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等8个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成50个左右行业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平台。加快建设重点企业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重点科研机构、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重点科技中介机构等“六个一批”创新载体。办好杭州、宁波2个国家高新区和软件、信息、生物3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11个省级高新园区和60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启动建设省级科研机构创新基地。不断加大科研仪器设备投入,明显改善我省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物质条件。
  ——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加强原始创新,注重集成创新,突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围绕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加快实施8大科技创新工程、26个重大科技专项、30个优先主题。积极组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申报并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973计划、科技发展支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重大计划项目,努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实施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重大重点项目,建立和完善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标准推动成果产业化的机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奖,奖励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化和品牌战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购买和应用发明专利、商标和版权,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加强市县知识产权执法机构建设,推进专利委托执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快实施标准化战略,鼓励企业和行业组织积极参与制订实施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提高标准化水平。加快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知名品牌,建设品牌强省。
  ——扩大国内外科技合作,积聚优质创新资源。深入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战略,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两院十校”为重点的全面科技合作。支持军转民与军民两用技术的联合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加强与俄罗斯、乌克兰、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