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人民日报》以《服务平台如何搭建?让“会读书”的人“会创造”》为题,深度报道浙大科技园如何助力浙江大学培育“会创造的人”,展现浙大科技园有靶向科技企业孵化的建设成效。

浙大科技园孵化企业杭州神踪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神踪科技”)CEO王肃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依托浙大科技园龙头企业、成长企业、初创企业和科研机构形成雨林式生态体系,在科技成果转化上驶向快车道。“浙大科技园启真脑机智能产业化基地引入专业团队提供科创服务,更迭战略规划,推进市场拓展,还帮助我们通过余杭区领军人才项目获得1500万元政策资金支持。” 神踪科技由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博士生王肃杰及其导师团队共同创办,研发主要产品多导睡眠监测仪,该产品可结合AI算法生成600多项睡眠分析指标。2024年,公司正式入驻浙大科技园启真脑机智能产业化基地,迎来了发展的加速度。 神踪科技的蓬勃发展,正是浙大科技园以科创平台助力浙江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生动缩影。服务科创二十余载,浙大科技园服务企业腾飞的实践案例数不胜数。浙大科技园根植“浙江大学创新资源、浙江国资产业生态”双浙优势土壤,充分发挥全生命周期科创赋能专业能力,为创新团队提供从概念验证、创业孵化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赋能,已累计孵化企业4000多家,培育大学生企业800多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80多家,转化科技成果950多项,培育每日互动、华是科技、艾罗能源等上市挂牌企业37家。 目前,浙大科技园已在杭州、宁波、南昌等地设立18个高能级科创载体,汇聚了一批在智能物联、脑机智能、生命健康、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的创新创业团队,成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阵地。 作为浙江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平台、主渠道、主阵地,浙大科技园将继续聚焦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有靶向科技企业孵化、有体系未来产业培育工作主线,瞄准国家和社会需求,助力浙江大学创新创业人才的自主培养,打造更加开放、高效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让更多“会读书”的人“会创造”,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走向产业前沿,实现高质量社会服务和支撑特色产业发展。 · 服务平台如何搭建? 让“会读书”的人“会创造” 最近,浙江大学在校外举办了多场师生调研交流活动,主题是创新创业。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调研团队走进浙大毕业生创办的科创企业,把会场搬进研发、生产一线。 几场活动中,师生和参会人员都讨论到同一个话题:“杭州六小龙”中,有3家企业的创始人毕业于浙大。是什么样的培养方式,让浙大走出一批创新创业人才?“会读书”的人成为“会创造”的人,背后的经验是什么? 专业学习是创新创业的基础。翻出浙大十几年前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机器学习”等课程已被列入专业学位课。而1978年创建计算机系时,“研究人工智能理论、设计新型计算机”就被列为建设方案之中。 此外,还需要构建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落地的成熟生态。浙大依托各类创新平台,找人、找钱、找场地,陪伴青年学子闯过草创期。 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博士生王肃杰(见图左二,受访者供图)与导师团队共同创办公司,研发的多导睡眠监测仪可结合AI算法分析睡眠参数,生成包含600多项指标的诊断报告。2024年,公司入驻浙大科技园启真脑机智能产业化基地。 “基地引入专业团队提供科创服务,更迭战略规划,推进市场拓展,还帮助我们通过余杭区领军人才项目获得1500万元政策资金支持。”王肃杰说,公司依托科技园龙头企业、成长企业、初创企业和科研机构形成雨林式生态体系,在科技成果转化上驶向快车道。 浙大毕业生创业火爆出圈,还引来不少人追问:为何这些企业都落地西子湖畔?校地合作,这片热土孕育的创业氛围,与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相辅相成。 据介绍,浙大正以杭州为中心向浙江全省域延展,建设一圈、一网、一高地,即“环浙大”创新创业生态圈、辐射全省的创新策源网络、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高地。 具体来看,参与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高端装备研究院、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等载体;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等建设,与省内地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布局33家科创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形成产业创新共同体,引领产业链强链补链……一系列协同项目落地,在助力学生创新创业的同时,实现高质量社会服务和支撑特色产业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一股脑地让学生都去开办企业,更重要的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下一步,学校将依托领军专家和企业家资源,以优势学科资源和高水平师资推动产教融合,瞄准国家和社会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动能,不断加强创新创业人才的自主培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说。